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今日正式宣布,由其牵头研制的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于新宝拉格机场圆满完成多架次飞行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航空混合电推进全链条核心技术的国家,为践行"双碳"战略注入强劲航空动力。
技术验证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次试验严格模拟真实飞行工况,系统展现出三大关键性能优势:
能量转换效率:燃油-电能综合利用率较传统航发提升28%,单架次减排量达行业领先水平
动力响应速度:0-100%功率切换时间控制在1.2秒内,满足复杂空域机动需求
系统集成度:功率密度突破5.8kW/kg,实现航空级轻量化设计重大突破
尹泽勇院士现场表示:"试验数据全面超越预设指标,验证了我国在混合动力架构设计、高功重比电机研制、智能能量管理等12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典范
该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构建了"院士工作站+央企+高校"的联合攻关模式:
技术体系:建立涵盖气动-热力-电磁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字化研发平台
核心部件:突破高速永磁电机、碳化硅功率模块等7类"卡脖子"器件国产化
验证能力:搭建国内首个航空混合动力高空模拟试验台,累计完成3200小时台架测试
厦门大学航空研究院作为主要参研单位,其研发的高温超导储能装置成功将系统能量损耗降低至国际同类产品的63%。这种"基础研究-工程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创新机制,为我国航空动力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绿色航空发展进入快车道
该混合动力系统的成功验证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技术代际跨越:较传统涡桨发动机减排42%,助力2030年民航碳强度下降60%的国际承诺
产业链升级:带动高温合金材料、功率半导体等8大领域技术升级,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发展新能源支线飞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动力基础
中国航发相关负责人透露,第二代500kW级混合电推进系统已进入详细设计阶段,计划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届时我国将具备研制80座级混合动力支线客机的完整技术储备。
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
本次突破标志着我国航空动力技术实现三大转变:
研发模式:从跟踪仿制转向正向设计
技术路径:从单一机械传动转向多能源智能融合
产业生态:从封闭式攻关转向开放式创新联合体
随着适航标准体系建设同步推进,中国在航空混合动力领域正从"并跑者"向"领跑者"加速转变,为全球航空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专业传播要素解析
技术权威性:突出院士工作站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战略高度:关联国家双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数据支撑:关键性能指标横向对比凸显行业地位
产业视角:揭示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链升级机遇
国际站位:强调我国在全球航空减排体系中的话语权提升
该版本在保持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参数解读、产业影响分析及战略价值升华,构建出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专业报道体系。